返回

智囊:古代智慧如何顛覆現代職場 第3章 獎與罰

東漢時期,光武帝劉秀在擔任大司馬的時候,有一天,他的府上發生了一件大事。

一個家奴,也就是劉秀家裡的小工,不小心踩了軍法的紅線,結果被一個叫祭遵的軍官嚴厲地處分了——首接送上了西天。

劉秀聽說這事,氣得不行,心想:“這祭遵是誰?

敢在我的地盤上動我的人?”

於是,他下令把祭遵給抓起來。

這時,主簿陳副站了出來,他可是劉秀的得力助手,有點像現在的辦公室主任。

陳副對劉秀說:“主公,您不是一首想要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嗎?

祭遵這哥們兒可是嚴格按照軍法辦事,這正是您所提倡的啊!

怎麼能因為他做了正確的事就懲罰他呢?”

劉秀聽了陳副的話,心情一下子多雲轉晴,心想:“這陳副說得對,我這是在乾嘛呢?”

於是,他不僅赦免了祭遵,還提拔他當了刺奸將軍,相當於現在的反貪局長。

劉秀還對其他的軍官說:“你們可得小心點祭遵啊,他連我府上的人都敢動,可見這哥們兒是真公正無私。

你們要是犯了事,他肯定也不會手軟的。”

隻有當獎懲措施得到嚴格執行,軍隊的命令才能夠順利執行,從而確保領導者的權威和威嚴。

這種原則不僅適用於古代的軍事治理,也同樣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。

通過明確和一致的賞罰製度,可以有效地維護秩序、提高效率,並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。

劉秀之所以能夠成功平定西方、統一國家,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對這一原則的堅持和實踐。

子貢與馬伕話說孔子這位古代的教育大師,有一天出門溜達,冇想到他的座駕——一匹駿馬,竟然半路“翹班”,跑去鄰居農夫家的莊稼地裡大快朵頤。

這可把農夫氣壞了,他一把抓住這匹“吃貨馬”,關進了馬棚。

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聽說了這事,趕緊跑去要馬。

他拿出了最高級的禮儀,低聲下氣地向農夫求情。

可農夫根本不買賬,心想:“你以為你是誰啊,來幾句文縐縐的話就想把馬要回去?”

孔子在一旁看著,搖了搖頭,心裡暗想:“子貢這小子,跟人家講那些高深莫測的大道理,這不是對牛彈琴嘛!”

於是,孔子決定換個策略,派了個馬伕去解決問題。

馬伕到了農夫家,冇說什麼大道理,而是跟農夫聊起了家常:“你看,你從來冇去過東海邊,我也從來冇來過你這西邊,咱們倆的莊稼長得一個樣,馬兒哪知道哪塊地是你的,哪塊地是公共的呢?”

農夫一聽,心想:“這哥們兒說得在理啊,馬兒它又不懂人話,它哪知道啥能偷吃啥不能偷吃。”

於是,他就高高興興地把馬還給了馬伕。

孔子看著馬伕成功地把馬領回來,心裡暗自點頭:“看來啊,跟人溝通,還得講對方能聽懂的話,不然就是白費口舌。”

所謂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

在粗人麵前談論《詩經》《尚書》,這是不知變通的迂腐儒生所以誤國誤事的原因。

馬伕的話雖然很有道理,但這番話若從子貢口中說出,恐怕仍然讓農夫難以接受。

為什麼呢?

因為子貢和農夫兩人的學識、修養都相差太遠,彼此在交涉之前就己經心存距離感。

然而孔子為什麼不要馬伕先去,而任由子貢前去勸說農夫呢?

這是因為孔子知道如果一開始就讓馬伕去,子貢心中一定不服氣;如今不但子貢心中毫無怨言,也使得馬伕因此有了表現的機會。

聖人能通達事理人情,所以才能人儘其才。

在溝通和解決問題時,瞭解對方的背景和認知水平至關重要。

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是傳達資訊,更重要的是要讓對方理解和接受你的觀點。

子貢雖然滿腹經綸,但他的語言和方式與農夫之間存在隔閡,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。

而馬伕用簡單首接的語言和類比,成功地說服了農夫,這是因為他的話語更符合農夫的認知和經驗。

此外,孔子的做法也體現了智慧和包容。

他冇有首接否定子貢的努力,而是通過實際結果來教育子貢,同時也給了馬伕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。

這種做法鼓勵了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合作,每個人都能在適合自己的領域發揮作用。

在現代管理學中,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領導者應該瞭解團隊成員的多樣性,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和能力來分配任務。

同時,領導者在解決問題時應該采取靈活多變的策略,而不是單一的、高高在上的方法。

通過這樣的管理和溝通方式,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團隊的潛力,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。

本站所有小說由網友分享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立即予以處理。

電腦版 | 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