隻是大多數人,冇有經曆集中地練習,探測的靈敏度不夠,觀察不夠仔細,所以會忽略,會把想法習慣的過濾掉。
當成自然的。
但是,這根本不自然。
想法就像天上掉下的雨滴,怎麼可能是身體的部分一樣可以當做冇事一樣呢!
這是侵略,這是乾擾。
當我們問一個人:“你知道想法和你自己如何不同嗎?”。
回答有多個。
1.冇什麼區彆啊。
2.不清楚,都是模糊的。
3.清楚。
兩個完全不同。
你會回答哪個?
不用去考慮源頭,對我們而言,為什麼會有個“我”,為什麼“我”能知道念頭出現了,都不重要。
重點在於:“我知道想法出現了以後如何做!”。
相對論告訴我們,“我”能知道“想法出現了”。
那麼,一個觀察和被觀察的目標,就是兩個座標點。
要不然,無法判斷你觀察到了我。
兩個點必須是不同的,分開的,獨立的。
如果“以我為座標”作為原點,那麼,想法都會出現在這個以“我為座標”的圖標上。
這是多麼偉大的發現啊。
心理學上把意識和心裡出現的想法等同,我們從這裡開始,需要區分開這個錯誤的觀念。
因為,我們的意識可以觀察到每一個大腦裡出現的想法、念頭。
而且,這種觀察是被動的,冇有遺漏的。
當然,走神除外,那是一種病態。
早在2500年前,佛陀、老子、孔子、耶穌都發現了這個問題。
再次重複一次,“我”為什麼能知道?
這根本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“我”知道一切出現在大腦裡的資訊,“我”可以看到這些,可以觀察這些。
這個非常重要。
因為“我”能知道,“以我為座標”時,我們就有了一個服務對象。
世界以“我”為中心,開始了工作。
“我”因此有了“存在感”。
3意識:觀察者(座標原點)。
恒定不變。
清醒。
注意力源頭。
是我們自己。
心理過程: 思維-邏輯觀念-糾結念頭-瞬間幻想-飄忽情緒-身體反饋夢記憶感覺-身體反饋(視覺,聽覺,嗅覺,味覺,觸覺),或稱為感受。
記憶身體: 五官六感。
協調、行動、平衡。
身體原始**。
存在感,來自對自己的認知。
怎麼認知?
就是首接的感覺:自己在哪裡,在做什麼。
手腳放在了哪裡。
(自我存在感技巧)這個體驗,如同幼童剛學走路,就不斷對自己身體的擺動產生濃厚興趣,通過這個過程,體驗自己的身體是什麼感覺一樣,通過這樣的感觸,建立一個對自己身體的感知。
而我被各種想法充滿大腦時,隻有分散注意力,隻有彷徨、頭腦脹痛、亂糟糟、不踏實感悠然而生。
我就像分裂成無數小塊,猶如在不知方向的荒漠中。
這個感覺很無奈,也很痛苦。
而以“我為座標”時,注意力被想法引誘走,脫離“我為座標”時,就會立刻醒悟,拉回原點。
這時,我就能感覺到踏實、充實感出現,眼前真實的在當下此刻。
這個過程叫“當下”。
而這個感覺過程稱之為“自我存在感”體驗。
能體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於宇宙空間中。
不虛的存在著。
自己能最真實的感覺到這個過程。
不需要彆人講解,也不需要去幻想。